
新湖南客戶端6月28日訊(通訊員 唐孟明)石蛙因肉味鮮美,具有健脾消積、滋補強壯的功效,市場售價每斤近百元。一直隨父親在株洲做生意的趙星星看到了商機,2016年返回到東安縣大廟口鎮韭菜村,利用山澗溪水以純生態的方式養殖石蛙,在大山深處闖出了一條致富新路子。
90后的趙星星,曾在外打拼多年,2016年回到家鄉大廟口鎮韭菜村,投入300余萬元租荒山30余畝,建蛙場、修路網、引水源、發展生態石蛙養殖。趙星星說:“我們這里的環境比較好,且當地就有石蛙這個品種,它對環境比較苛刻,市場容量也比較大。”
看到石蛙“錢”景的趙星星,2016年從浙江引種蛙1000對在養殖基地仿生態養殖,結果不到三個月,種蛙就出現了問題。“由于我們當時管理不善,養殖技術也不太成熟,種蛙出現爛皮和死亡現象。”趙星星說道。
通過翻閱資料對比、參加培訓、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和上網跟其它養殖戶請教,趙星星找到了原因所在,解決了問題。之后,隨著技術越來越成熟,加上室內培育幼蛙和養殖可以免于天敵的侵害,僅兩年多時間,她養殖的肉蛙就上市銷售。“我們在2018就賣出商品蛙5000斤,當時市場價一斤100塊,大概收入50萬。”
如今,趙星星的基地幼蛙數量達到了20多萬尾,種蛙2000多對,每年可出售商品蛙1萬余斤,年產值達 100余萬元。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,趙星星聘請5位當地村民長期在養殖基地務工。東安縣大廟口鎮韭菜村村民廖秋平說,自己在這里看場地,已經干了三年了,一個月3000元錢,主要是喂蛙、蝌蚪和看管蛙場。
近些年,趙星星還無償把石蛙養殖技術教給當地群眾,為他們提供種苗、技術指導和銷售,帶領鄉親們一起做大石蛙產業,闖出山區新的致富路。眼下,趙星星正準備擴大基地規模,增加蛙類的養殖品種,增加村民的收入。
責編:張鈺茜
來源:東安縣融媒體中心
下載APP